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风采 » 党员风采 » 正文

顾飚:“惠山泥人”出路何方?

时间:2014-01-08 [ ] 浏览次数:

“惠山泥人”出路何方?这个问题近日引起中央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阿福”家乡人民的深思。冬日的一个下午,笔者在惠山南麓的一处山垭,寻访了不断探索惠山泥人传承和创新之路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术师顾飚,听他讲述三十余年情系“阿福”的故事。
  故事之一:《福门》敞开为众人祈福
  惠山泥人卓立于中国传统民俗艺术之林,驰誉神州,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作“大阿福”厥功至伟。但时至今日,“大阿福”却举步维艰,艺人队伍士气萎
,泥人市场萎缩,惠山泥人前途堪忧。有人认为,“大阿福”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时代潮流中落伍了;有人归咎于当今“多元多变”的艺术品和玩具市场的竞争环境;有人埋怨政策扶持的不足和行政支持力度的不够。
  顾飚认为,“大阿福”面对时代和市场有个适应和变化、发展的过程,清代有头扎双髻的大阿福,民国有头戴紫金冠的大阿福,建国初有散发清新气息的大阿福,“文革”后有喻湘涟、王南仙的“团阿福”,以后又有“金童玉女”式的大阿福。“大阿福”家族其所以长盛不衰,是由中华民族深入骨髓和血脉的祈福求吉、避凶驱邪的“福文化”支撑着,“福文化”绵延不绝并继续发扬光大,“大阿福”就大有作为,前途无量,空间无限。
  顾飚年届百半,精力正茂,从艺三十余年,师从惠山泥人大家柳家奎等,传统民间技艺的“底子”既广且厚,后又进高等艺术院校进行系统学习,理论扎实。
  故事之二:《百年百福》呈“百子百态”
  传说中“大阿福”的原型,是怀抱怪兽“青饕”的“沙孩儿”,是个活泼天真的儿童。艺术源于生活,顾飚随身携带一个速写本,眼中所见、脑中所思的可爱儿童形象都化作他心中的“大阿福”,在纸上定格,日积月累,数量可观。2010年上海举行世博会,其中“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是重要板块,策展人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艺术在全国遴选展品,偶遇顾飚的稿本,立即拍板:“土”的部分就是他了。
  为此,顾飚创作了《百年百福》。它们是高约60厘米的100个大阿福的“团队”,形体上打破传统盘腿合臂、正面端坐的“阿福标准象”,以写实中略有夸张的“撒手撒脚”的寻常生活态出现;衣饰上自清代到当今各式缤纷,是整整一个世纪的儿童服饰时尚“画廊”;内容上是古今儿童“游戏大全”,从斗鸡踢毽打弹珠,到滑板踢球玩电脑,尽量展现儿童的“乐活”生态;神态上喜怒娇嗔活灵活现,不再是单一的“喜眉喜眼”模样。“百子百态”的《百年百福》 由上海世博会专门划出100平方米的展区,展出长达一个月,和“大阿福”亲密接触者不计其数,成为世博会亲民度、美誉度很高的热点亮点。
  故事之三:《小咪嘻》的跨界行动
  阿福是泥
彩绘的,长期保存困难,这“胎里病”是“大阿福”走进收藏、走向社会、走向明天的一重障碍。惠山泥人也做过“低温烧结”和“颜料升级”等改进尝试,效果不甚理想。顾强飚烈感受到,本土艺术必须顺应时势,在“材、艺、工”上作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他开始“跨界”创作,在“新语言”和“新材料”两个面度上拓展“大阿福”艺术空间。
  顾飚努力破译“大阿福”的“人文密码”和“文化核心价值”,运用独创的艺术语言塑造“大阿福”新型。《小咪嘻》系列作品秉承传统阿福的简明夸张、“头大身短呒颈根”的团块结构,并进一步进行浑圆化的抽象处理,甚至把手足端部浓缩简化为只可意会的简略轮廓;提炼胖娃娃高兴时眼睛眯起弯成两道圆弧线的特征,作为统一系统工程主题雕塑五官的“符号”,透露喜气和福气的深层情感内涵。
  《和合百福》系列作品以传统紫砂作为承载创作理念的平台,将喜洋洋的阿福和“和谐美满”的莲荷以圆雕和浮雕的形式揉合一体,“把不靠谱的想法做成了靠谱的事”,出人意料,耳目一新。这些作品采用汉白玉、陶瓷土、紫砂泥等材料,雕凿或塑造烧结,或以材质本身或用釉、漆等处理表面肌理和色泽,别出心裁、独具风韵。全新的思路和手段,使“大阿福”在“似与不似”、“忠实传统与改革创新”的考量和争议中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新的尝试带来新的成果,2013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武汉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汉白玉质的《小咪嘻》和紫砂泥质的《和合百福》双双荣获银奖。
  “要把根深深扎在传统的土壤中,要把枝条努力升向更高更阔的空间”,这是顾飚的座右铭。他执着地守望着,顽强地坚持着,期望把自己也塑造成一个“大阿福”。(维明)

顾飚作品_副本.jpg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