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交流 » 专题栏目 » 正文

【孙中山研究】中山先生与海外华文报刊略论

时间:2017-04-13 [ ] 浏览次数:

  被报界奉为“中国最伟大之主笔”的中山先生,在报刊宣传思想领域之地位毋庸赘言。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有很大的精力是用在新闻传播上的。

  孙中山把造成“党的喉舌”看作办报的主要目的,认为宣传工作做得深入,能够宣传革命道理,其作用“比用剑还有力”。关于宣传工作,他认为须至诚、亲近、适合和有恒。由于重视宣传,自然对舆论也看重。“舆论是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孙中山取“舆论归一”的态度和政策。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本文从海外华文报刊的视角,管窥中山先生在新闻出版方面的卓著功勋。

  辛亥革命前由孙中山创办、改造,或由他所领导革命团体创办的报刊

  理论的最基本的方面是概念。人类本质上是以概念处理为基础的动物。我们整个的符号世界——一切已知事物——源于概念的形成。首先得厘清“海外华文报刊”之概念。所谓海外华文报刊,指用中文在海外(不含港澳台)编辑出版,以当地华侨华人为主要读者群的报刊。其诞生有四项必备条件:一、有一定数量华侨华人聚居的社区;二、有一定数量通晓中文的采编人员;三、有一定数量具有中文阅读能力的受众;四、须有必要之印刷技术及设备。自1815年首份华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诞生起,海外华文媒体至今已有逾200年的历史,累计约5000种。

  《国民报》(日本) 在最早一批留日学生刊物中,该报是革命倾向最明显的一种,得到孙中山经费接济。1901年5月10日创刊于东京,月刊,共出过4期,8月10日终刊。主编秦力山,冯镜如以英籍侨民身份担任发行人。

  名曰“国民报”,意即“冀明我国民当任之责,振我同胞爱国之心”,以“破中国之积弊,振国民之精神”为宗旨。所刊文章,除译文外,均不署名。《国民报》之宣传特质:言论相当尖锐——在锋芒指向帝国主义的同时,亦揭露帝国主义之所以敢于飞扬跋扈,乃由专制卖国的清政府造成。

  《檀山新报》(檀香山) 1903年12月,孙中山改组《檀山新报》,发表《敬告同乡书》。

  为反击保皇派《新中国报》的攻诋,改组华侨程蔚南所办商业报纸《檀山新报》(一名《隆记报》),以为革命宣传阵地。孙中山亲撰《敬告同乡书》刊于报端,指出《最近政见书》“乃康有为劝南北美洲华商不可行革命,不可谈革命,不可思革命,只可死心塌地以图保皇立宪,而延长满洲人之国命,续长我汉人之身契”。

  文章强调指出:“夫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号召侨胞“大倡革命,毋惑保皇”。

  《民报》(日本) 同盟会经两个月筹备,机关报《民报》于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刊,到1907年3月发行第12期,是它战斗力最强、最富朝气、最具影响力的时期。

  在此期间,孙中山化名中山樵住在距民报社不远的筑土八幡町二十一番地,报社主编和其他负责人常去孙的住处与他商量有关该报的撰述出版事宜。有些重要文章则是由孙中山确定题目,口述大意,组织专人执笔,以“民意”或其他笔名发表。以孙本人名义发表的有三篇,刊于创刊号上的《发刊辞》《在东京华侨及留学生欢迎会上的讲话》和第10期上的《在民报纪元节庆祝大会上的演说辞》。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民报发刊辞中第一次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政治纲领。关于发刊辞,胡汉民谓:“《民报》序文,为先生口授而余笔之”;冯自由称:“发刊词出孙总理手撰”。

  章太炎、陈天华、朱执信、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宋教仁、刘师培、黄侃、汤增璧……《民报》早期集中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精锐的办报力量,一时有洛阳纸贵不胫而走之慨。

  《中兴日报》(新加坡) 同盟会南洋支部宣传喉舌——《中兴日报》1907年8月20日在新加坡出版,中山先生对该报非常关注。孙先生曾对报纸取名“中兴”颇不以为然,经胡汉民解释为“兴中会的名上下倒转及汉业中兴的意思”,始首肯。《中兴日报》上常现孙中山的大作,如《平实开口便错》(1908年9月11日见报,以“南洋小学生”笔名,与保皇派论战)、《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1908年9月12日)、《平实尚不肯认错》(1908年9月15日),等等精彩檄文。

  先后主《中兴日报》笔政者,为胡汉民、汪精卫、居正、田桐、林时塽、张西林、王斧、何德如、方瑞麟等。因经费等问题,该报维持至1910年2月3日停刊。

  《光华日报》(缅甸) 1908年4月1日,王群至缅甸仰光成立同盟会分会。8月,创办分会机关报《光华日报》,由居正、杨秋帆主笔。

  《阳明日报》(新加坡) 1908年10月14日,《阳明日报》在新加坡出版。据张永福记述:“这时候侨生不认识中文的尚多,孙先生对他们的宣传尤认为要紧。乃命郑提摩太同志创办罗马文马来音日报名曰Chaya Mata Hari(先生亲为定名曰《阳明日报》),日发行一纸,销路颇广,成绩颇著。侨生方面自后对国内之热忱,此报实为先河。”

  《少年中国晨报》(美国) 1910年8月20日,旧金山《少年中国晨报》创刊,社址在唐人街克利街。初期任经理者为黄超五、黄云苏、崔通约、张蔼蕴等,黄伯耀为翻译,李是男办副刊。该报高唱革命排满,风行一时。

  上述海外革命报刊,吹响了民主革命的号角,为激发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积极支持国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中山先生善于应用海外华文报刊,奋力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揭露清政府的腐朽黑暗,抨击保皇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在当地华侨中影响甚巨。

  笔者认为,此类报刊因其“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故增加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了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强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跨文化传播,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不朽功勋,在中国新闻社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11年后,孙中山先生全力支持《民国》《甲寅》杂志与《觉民日报》《晨报》等

  《民国》杂志(日本) 1914年,胡汉民承孙先生命,筹办《民国》杂志。当年5月10日,该杂志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命胡汉民为总编辑,居正、戴季陶、朱执信、杨庶堪、苏曼殊、邵元冲、邹鲁、叶夏声、张百麟为编辑,居正兼经理。杂志的核心内容是反袁,发表过许多棒喝袁世凯独裁专制、媚外卖国罪行的评论文章。

  《甲寅》杂志(日本) 月刊《甲寅》与《民国》同日同一个城市创刊,章士钊主编。“章士钊与孙中山有联系,是月(5月)6日,孙先生曾致章一函。”因这年为中国农历甲寅年,故以“甲寅”为刊名(甲寅年为虎年,该刊封面绘一老虎,人称“老虎报”)。

  《觉民日报》(缅甸) 1913年9月创刊于仰光,由革命派、中间势力和保守派三方力量联合创办。北伐前,这张报纸办得红红火火,深受广大爱国侨胞欢迎,销路居当地侨报之冠。

  1922年10月17日,孙中山致函《觉民日报》,对其主持正义,声讨陈(炯明)逆叛乱,表示嘉慰。函谓:“夙仰贵报为吾党之喉舌,作侨界导师,大声疾呼,发声振聩久矣,尽宣传之巨责,收文字之奇功,一纸风行,万流景仰。而对于陈逆叛乱,尤能主持正义,力辟奸邪,激发人心,咸知急难,大张士气,共励同仇。贵属同志及侨胞此次能集巨额饷项,是因为得贵报鼓舞。国事多艰,望奋力猛进。”

  《晨报》(加拿大) 1923年3月27日,孙中山致函雷鸣夏,允助其办好温哥华《晨报》。函谓:“温哥华埠《晨报》既由兄主持,公意佥同,自能胜任愉快,幸勉厥职,无事推辞,党义光辉,实所深赖也。至筹款一节,已另函加总支部,通告加属各部协助矣。”

  在海外,孙先生倾力办报纸、出刊物,意在“智”造革命舆论,“朋友圈”越来越大

  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凡是海水所到之处,几乎都有他们的足迹。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意识的抬头,对殖民主义的反抗,洋人办的华文报刊逐渐为华侨自己办的华文报刊所代替,此乃海外华文报刊业的首次“拐点”。

  孙中山在他40年的革命生涯中,在海外度过了近20年。报刊活动,是其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山先生对对外新闻传播,尤其是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宣传报道,十分重视。他多次言“华侨是革命之母”“以报刊服务于革命”为先生一以贯之的思想。

  孙中山将“宣传主义、启牖文明”作为新闻出版业的总纲,具体落到海外华文报刊,笔者以为此类传媒发挥的重大作用一曰“智”造革命舆论,二曰“朋友圈”之越来越大。诸海外华文报刊有何“大用”呢?笔者从孙先生撰写的《民报》发刊词中发现了答案:“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

  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地方军阀割据,民国危于旦夕,海外多数华文报刊都有强烈反应。保皇派的余党攻击孙中山领导的保卫民主共和运动,为复辟帝制鼓噪。中华革命党及其支持者的报刊群起反击,针锋相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主权被蛮横分割,国人发出“外御强权,内除国贼”的怒吼,海外华文报刊奋起呼应,痛斥巴黎和会为“万恶之世界和平会”。

  1923年,孙中山在广东成立革命政府,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些“中国好声音”的对外传播者均为海外华文报刊,好消息让众华侨受到极大鼓舞,对国民革命寄予厚望。

  (转自团结报  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