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交流 » 文苑笔会 » 正文

古轩亭口随想

时间:2017-11-08 [ ] 浏览次数:

  1907年7月15日,同盟会员,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今年是她的一百一十周年忌辰。对于民革党员,古轩亭口就如同耶稣受难的耶路撒冷各各它山,早有前往拜谒之心愿,但为琐事所羁,未能成行,直至日前蒙朋友相约,驱车前往,了此夙愿。

  最初闻知秋瑾英名,是在中学语文课上,从学习鲁迅先生小说《药》开始,鲁迅先生作为秋瑾的战友---光复会的同志,以饱含深情而又冷峻的笔锋讴歌了秋瑾为革命理想勇于牺牲自己,唤起民众的伟大盗火者精神,也无情地鞭笞了被几千年专制社会压抑、迫害而变形扭曲的国民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小说描绘了满清末年黑暗陈腐的社会现状,沉闷压抑的气氛使人窒息,进而产生强烈的挣脱、反抗意识;而秋瑾(小说中的夏瑜)不畏牺牲,唤起民众,鼓吹革命的不屈精神,又使人对秋瑾产生了崇敬,惋惜之情。通篇呈现的这种沉闷压抑气氛,只在最后出现在夏瑜坟茔上的花环闪出一抹亮色,旋即又被“哑”的一声大叫着飞向远处的乌鸦帯走了,现实仍然是那个鬼蜮世界。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给人强烈的心理震撼,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通过阅读其他文章,逐步对秋瑾有了比较完整客观的了解。秋瑾自幼饱读诗书,聪颖过人,俊美端庄,英气四溢,两次东渡日本求学,先后参加光复会,同盟会。为推翻反满清王朝,建立了卓著功勋,深受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器重。可以说,秋瑾也是我最崇敬的伟大革命先烈。

  这次绍兴之行,参观了秋瑾、蔡元培和鲁迅故居,拜谒了秋瑾纪念碑。秋瑾纪念碑坐落于绍兴市中心的解放路上,与北面的秋瑾塑像,南面的古轩亭口牌楼组成南北方向的一系列景点。北面的秋瑾塑像为汉白玉雕刻,秋瑾双眉微蹙,神态安详,身穿中式裙装,裙裾飘逸 ,一派庄重秀美之象,两侧松柏端立,鲜花灿然,使人肃然起敬。背后照壁上为孙中山先生“巾帼英雄”镀金题词。

  位于马路左右车道正中的秋瑾烈士纪念碑就是当年秋瑾被杀害的洒血就义之地,碑体为石料雕刻而成,金色碑铭《秋瑾烈士纪念碑》是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革命圣人的浙江籍辛亥元老张静江书写。碑的南面的《秋先烈纪念碑记》是浙江籍光复会员,学界泰斗蔡元培撰文,于右任手书。纪念碑于上世纪三十代年建成,至今已是满身风霜,斑驳陆离,阅尽人世沧桑。

  马路南侧是标志性的建筑,古轩亭口牌楼,这是过去处决人犯的场所,如今的牌楼色彩斑斓,光耀夺目。这里地处闹市区,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又值仲夏正午,艳阳高照,但是面对苍凉古老的纪念碑和古轩亭口牌楼却使人不寒而栗,一股从内心涌起阴森的悲凉与悲怆、悲壮之情,难以排遣。

  本来秋瑾与徐锡麟相约在绍兴,安庆同时举行武装起义,但事出偶然,徐锡麟提前发动起义,功败垂成,于7月7日被杀害,甚至心脏、肝脏均清兵被挖出炒食。秋瑾得知噩耗时,悲痛已极,虽然有非常充分的时间逃亡出走,但她说,从未有不流血牺牲而成功的革命,更没有为革命而牺牲的女子,我愿以鲜血唤起民众,做一个为革命牺牲的中华女子。她婉拒了周围同志的劝说,从容安置大通学堂的学生们(为发动起义培养的武装力量)撤离,她自己安详从容等待清廷抓捕。

  后来,据目击者,一位本地姓裘的木匠回忆说:“7月15日清晨,大队清兵如临大敌,封锁古轩亭广场,传说要杀革命党人,而且是女的。我就想,女人怎么可以杀头?当时我浑身发抖,人们又说,是杀秋小姐,秋小姐那么好的人怎么可以杀掉?我看到清兵在秋小姐头上砍了几刀,满地鲜血,我回家后吃不下睡不着,病了几天......”

  7月15日秋瑾就义,年仅32岁。对于行将垮台的满清政府如此丧心病狂的罪行,举国沸腾,华夏震惊,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声讨力主杀害秋瑾的主凶,绍兴知府贵福的报纸文章铺天盖地,对清廷严厉斥责,嬉笑怒骂,持续数月而不绝,贵福已无法在绍兴立足,只得离开,后来到伪满洲国当了汉奸。

  山阴县令李钟岳曾与秋瑾共事,素来敬仰秋瑾道德学问,对她极为赞赏,上司绍兴知府贵福严令抓捕杀害秋瑾,他故意拖延数日,散布消息,告知秋瑾离开,但秋瑾决心赴死不改,最终李钟岳只能奉命执刑,事后,李钟岳悔恨交加,负疚伤怀,数月后上吊身亡。

  秋瑾辞世后,几经辗转,埋葬在杭州西湖,上世纪六十年代,又因权贵感觉碍眼而掘墓开棺,忠骸曝日,同时还有徐锡麟等烈士忠骸亦遭此厄运。秋瑾纪念碑亦遭毁坏,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修葺复原。如今,站立在秋瑾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的斗争篇页,瞻仰先烈的遗容,仿佛可以看到先烈留下的血迹,可以感受到先烈的崇高品德和为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畏气概形成的气场。这都令我无限崇敬。先烈坚持真理,恪守信仰,践行信念的人生价值观当为后辈处世为人的楷模。呜呼!世事沧桑,风雨如晦,常怀先贤英灵,往事并不如烟。(文/贺钟伟)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 责编: